上星期的一個晚上,正當所有人都入睡後,浩迪在房間跟韋傑說了一番話,令傑整夜難眠,翌日,中希了解過事情的始末後,自己亦思考了許多問題。中醫是一門理論與臨床相結合的學科,它是在醫者擁有已建立的理論前提下,透過不斷實踐,而進一步把理論深化,繼而再提升臨床實力。對於我們作為年青中醫,問題就出現了,究竟現在我們需要多花時間在臨床還是理論整理上呢?站在中希的角度,因為我們在本科的課程上,中醫理論的根底打得不深,所以臨病時經常缺乏信心,讓成學生不斷想看更多的書,先把理論弄好,繼而再臨床,這是可以理解的。不過,以我們現時的實力及中醫的歷練,可否在短時間內把一些中醫的理論整理得很完整呢?答案是絕不可能的,因此在這個自身能力的限制下,我們便要把握臨證的機會,雖說理論還理論,臨床歸臨床,但兩者似離實合,亦即是說,搞理論時同是在搞臨床,反之亦是,所以迪鼓勵傑多臨床的說話並不是沒有道理。
星期六的晚上,沒有什麼事幹,便跟傑聊起天來,說到中醫理論與臨床的問題,我嘗試站在傑的角度上去看,的而且確,他沒有我和迪在三年級跟李教授臨證的機會,所以他和鈞程在臨床上的體會一定會比我們少和慢,因此,他不懂怎樣去平衡理論與臨床,說到那一刻,我頓覺我忽略了這個兄弟,原來傑在讀中醫上一直存在一些問題,而我也沒有好好的跟他分析過,直接一點來說,我也沒有好好跟他分享過李教授的臨床心得。當天,聊了很久,我也將我在臨床上的心得說了出來。當然,這並不是說誰比誰厲害,反而是一個良好的討論氛圍,透過交流,讓大家了解更多,明白更深。其實當時的我也擔心,我分享完,傑會明白多少,又實踐到多少呢?今天,看他這兩天記錄下來的筆記,特別是臨床上證、機、法、方、藥、分析、按語等筆記,都寫得特別完整仔細,頓覺他提升了許多,身為兄弟的我,也感到十分開心,亦都跟他說了一句,「只要努力堅持這個臨床學習模式,一段時間就會看到成果」。
在廣州,每個同學也進步了,特別是我們四個吧!在德、智、身、心、醫上,就著個人的不足而去進步,這是一件十分美好的事呢!
晚上,中希想起以前跟女朋友五年的日子裡面,每次吵架的時候,大家總是搬出一大堆理論,說怎樣相處是好,怎樣待對方是錯,但吵架卻沒有因此而停過,原因是我們跟本不能把口說出來的做到,亦即是說沒有把理論實踐出來,因此,關係亦沒有在驗證下改善過來。理論...實踐…理論…實踐…
差不多兩年了,現在才明白,算不算遲呢?
^^
1 則留言:
人誰無過?
又未死,怕什麼遲。
做兄弟的,有什麼不好的地方一定跟你說清楚明白,大家在德智身心業上共勉之,同行之。
發佈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