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景岳全書》云:“氣喘之病,最為危候,治失其要,鮮不誤人。欲辨之者,亦惟二證而已。所謂二證者,一曰實喘,一曰虛喘也。此二證相反,不可混也。然則何以辨之?蓋實喘者有邪,邪氣實也;虛喘者無邪,元氣虛也。實喘者,氣長而餘;虛喘者,氣短而不續。實喘者,胸脹氣粗,聲高息湧,膨膨然若不能容,惟呼出為快也;虛喘者,慌張氣怯,聲低息短,皇皇然若氣欲斷,提之若不能升,吞之若不相及,勞動則甚,而惟急促似喘,但得引長一息為快也”。“且氣盛有邪之脈,必滑數有力,而氣虛無邪之脈,必微弱無神,此脈候之有不同也。其有外見浮洪,或芤大至極,而稍按即無者,此正無根之脈也。或往來弦甚,而極大極數,全無和緩者,此正胃氣之敗也。俱為大虛之候。”
於內三觀之所得,患者咳喘聲高、痰膿、胸水、頭目四肢腫、脈沉弦、實大、滑數等證多見;然面色蒼白、少氣懶言、神疲乏力、促聲低微、虛浮、芤脈則易於忽略。更莫說虛實夾雜之象。如景岳所言,辨喘促需辨虛實,以四診辨神、色、形、態,咳喘氣促之象、病邪、舌脈等,此為辨治喘促之綱要。
再說,景岳言“六君子湯、金水六君煎之類,皆可治虛痰之喘也。”此方之用,妙極。今醫見痰多色黃白稠厚或清稀,即辨為實證,以滌痰湯、葶藶大棗湯、定喘湯等用之,則致壞病也!
沒有留言:
發佈留言